公益中科 https://disease.39.net/yldt/bjzkbdfyy/6169821.html山东正在实施“山东手造”推进工程,打造“山东手造”品牌。一听到手造,可能很多人会觉得,这不就是传统手工艺品嘛,其实啊,这是一种误解,很多手工艺和非遗项目,早已经摆脱了传统作坊式的传承模式,走上了产业化的发展路径。
在济宁曲阜,当地人凭借双手,造出来了一个网红产业,一年销售额就达到1.8亿元。手里乾坤,到底有什么玄机,这,还得从小小的印章说起。印章,在中国已经有多年历史了,现代社会虽然已经不常用,但是印章承载着浓厚的文化含义,这让印章作为艺术品,受到不少人的喜爱和收藏。
曲阜的印章篆刻技艺渊源流传,印章凝结着篆刻师傅们的心血。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印章就逐渐成为三孔景区的热门纪念品。可进入21世纪以后,当地印章行业迟迟没有进一步发展,再加上移动互联网、人脸识别等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曲阜的印章行业一再萎缩衰落。
不过,这种情况从年出现了转机。
在互联网大潮中,曲阜印章人开起网店,用年轻态的理念设计印章,线上线下结合,印章篆刻和文化体验结合,用双手把小小的印章做成了文化创意产业。
截止到去年,曲阜印章销售额达到1.8亿元,占到全国市场份额的三分之一,石印产品网上销售量全国第一。
在山东,像曲阜印章行业这样的小“手造”大产业,其实还有很多。
临沂市临沭县的柳编,是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本不起眼的藤条、柳根、葡萄枝,在当地人的手中变废为宝,成了独具特色的工艺品,不光咱自己人觉得好看,还出口国外。
这还不算完。
大家发现,这些柳编到了国外以后,外国友人又加上了园艺的创意造型,赋予了柳编产品新的生命力,这价值一下就涨了好几倍。这样的创造力也开拓了当地人的视野,不仅跟着学,还做起了创新,再借着互联网的东风,接着就让柳编产业上了个大台阶。
现在,临沭的柳编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企业多个,出口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额突破16亿元。
其实不止印章和柳编,菏泽的二胡、青岛的小提琴、潍坊的风筝等等等等,个顶个是顶呱呱。
能有这些现象级的小手造大产业,离不开齐鲁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底蕴,比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项目就有8个,国家级非遗名录项,省级名录项,市级名录项,县级名录项,总量居全国前列。
正在实施的“山东手造”推进工程,“山东手造”就分了八个大类,包括美术绘制类、织造印染类、雕刻工艺类、编织扎制类、烧制锻造类、漆器绘制类、文房四宝类、美食消费类。
咱们山东有创新的数字科技能力,完备的三产结构,强大的市场需求,这些既有历史基因又承载时代精神的“手造”,一方面能推动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另一方面也有产业式发展非常好的基础。
咱们山东还有以数字文化交易为带动的数字文化产业,还有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牵引、重大文化片区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为支撑的文化“两创”产业,以沉浸式体验游为代表的高品质文旅融合产业等。
这些和“山东手造”推进工程结合,一定能带动齐鲁文化创意产业的大发展。三五年之后,咱们“山东手造”的名片一定能闪闪发光。(文/马恒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