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枣庄的重生,这不仅是给资源城市在转型升级中作出示范,同时也为山东在全国的省域竞争中助一臂之力。——吾球商业地理
采写
王千马
主编
王千马
图片
如果没有特意说明,均来自网络
原载
齐心鲁力专栏(monarchy)
编辑
大腰精
制作
粉红女佩奇
话说近20年前,我乘坐还是K字头的64,从合肥奔赴济南,枣庄就是徐州的下一站。每次经过这个地方,眼前总是幻出一片挂满小枣的树林。
事实上,我的联想也并非空穴来风。它正是因枣树而得名。但是我还是觉得自己被它骗了好多年,因为今天呈现在我面前的它,其实并不那么乡土,而是很工业。
在它的人生定位上,就有这么一行标签:国务院批复确定的山东省重要的现代煤化工、能源、建材和机械制造基地。
01
这其实是一个因煤立城的城市。
早在隋唐时期,就有人在这里零星开采煤炭。顾石臣先生在年所写的《中国十大矿厂记》等文献,便提出枣庄“矿区、内有唐、宋时旧井甚多”。
在枣庄城北的甘泉寺,有《创建窑神庙记》碑,曾记载苏东坡与煤炭之间的趣事:“熙宁东坡初到京,作石炭行。石薪、石炭即今之所谓煤也,其为用于世久矣。”
《石炭行》是苏东坡任徐州太守时的作品。元丰元年(公元年),43岁的苏东坡初一就任便左支右绌,先得对付黄河决口对徐州的冲击,接着又要应付雨雪交加、薪柴奇缺的寒冬。“君不见前年雨雪行人断,城中居民风裂骭。湿薪半束抱衾裯,日暮敲门无处换。”
但天无绝人之路,来自近邻枣庄的煤炭开发,无疑启发了苏轼。他赶紧派人寻访勘探,最终于“州之西南白土镇之北”,有了重要发现。这也让苏轼兴奋地惊呼,“岂料山中有奇宝,磊落如磬万车炭。流膏迸液无人知,阵阵腥风自吹散。”
正是有了煤,彭城人民不仅可以取暖,可以为炊,而且还可以冶炼兵器。可以说,这首诗是江苏省发现煤炭资源的最早的记录。
我一直很好奇,为什么枣庄会有上好的煤炭资源。就这个问题,我还得继续请教相关专家。但看它周边的“造型”,便不免释然。
枣庄位于沂蒙山余脉,而且南邻淮北煤矿。某种意义上,枣庄、徐州、淮北正好构成了东部沿海地区紧密的“黑三角”。它们无疑是上天赋予东部沿海地区的“风水宝地”。不得不说,东部沿海在改革开放中的春风得意,有赖于枣庄提供的动力。
正是在煤炭的开发中,枣庄开始慢慢成型。有一说法,随着明朝初年允许民间开矿,鲁峄地区(现枣庄市中区范围)“乡民开山取石为磨、碾,挖井取煤作薪”,最终因众人聚居而形成了金庄、三合庄,以及枣庄。
不过,囿于生产力,这种开采还只能小打小闹,属于穴蚁掘食式的原始做法,这也让枣庄在很长时间内,还只是峄县下的一个小村落。
峄县,这个有如徽州一样,丧失在行政区划变革中的城市,其实是山东省境内众多的千年古县资深的古县。它的区域范围甚至包括了今天徐州部分区域,以及同省济宁的微山县部分、临沂的苍山县部分——其中,苍山县在今天复名为兰陵。
不知道兰陵的人,可以读一读李白的《留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便不免让人食指大动。
但是随着枣庄在清末开始进入大规模开采,枣庄开始反客为主。
得承认,它得益于清末救亡图存的洋务运动。
在这场运动中,枣庄迎来了张莲芬主持的中兴煤矿公司。
02
张莲芬是谁?当年的直隶候补道。
他是李鸿章面前的大红人,也是一个富有眼见的中国人。为了得利源,杜绝外人觊觎这块“质佳块多、煤平易取”之宝地,他联合德国人创办了华德中兴公司。
它的出现,开辟了枣庄前无仅有的当代化矿业,也让中国的近代化进程开始提速。所谓的“中兴”,也许是寄托着中华振兴的含义。
到了年,张莲芬更进一步,由于表现出色,让想要占便宜的德国人无处下手,只得自觉退出公司,最后经清政府批准,公司从“华德中兴公司”更名为“商办山东峄县中兴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并取消了洋总办,改总办为总理,由张莲芬担任。至此,中兴煤矿公司成为中国人独资经营的民族煤矿企业。
尽管在运作过程中,中兴曾经发生过大大小小的事故,年6月14日半截筒子小窑发生透水事故,溺死工人余名;到了年2月1日,因德籍工程师高夫曼的判断失误,南大井透水和瓦斯爆炸,造成名矿工遇难,余人受伤,停产半年多,更是让张莲芬因忧致疾,是年底病故,但中兴还是成为了民族工业的一面旗帜。
在今天的中兴公司博物馆内,还保留着中国工业史上的第一支股票“枣庄中兴公司股票”。这也让中兴成为中国第一家民族股份制企业。此外,它保留着的还有年中兴公司委托上海当地代管外滩码头的文件……
这也让你很难想象,这家偏离上海等明星城市的公司,在当时竟拥有全国四分之一的铁路线,而且拥有遍及全国的5大码头,除了上海之外,还有连云港,浦口,江阴以及武汉。再加37艘远洋轮船,中兴手头上亦竟拥有了当时的中国第一船队。
更重要的是,中兴在拥有矿井、铁路、船队之余,还搞过盐业公司、砖瓦厂、面粉厂、炼铁厂、翻砂厂、水泥厂、机器厂,购买了林场、农场、畜牧场等等诸多个工厂……这让我不免会想到南通的张謇,在大生纱厂的基础上几乎新造了一个城,中兴也何止只是一个公司。有文章曾感叹,如果那时的中国人不内战,不被各种侵略所干扰,枣庄无疑会变成和英国的曼彻斯特、美国的底特律一样的中国名城。
但即使因故被打断了自身的现代化的进程,枣庄也因为中兴的存在,让它在面对峄县时,话语权于不知不觉中便产生了转移。
民国元年(年),《中兴公司章程》正式施行,其中说明:“本公司总矿在峄县城北枣庄。”至此,枣庄在社会上逐渐出名。
新中国成立后,峄县似乎是“顺其自然”地被改为了枣庄县级市,县治也迁至枣庄。次年,亦即年,枣庄更是成为省直辖地级市。18年后,今天的滕州被划归枣庄。
在这个过程中,微山和兰陵二处被分割,前者归济宁后者归临沂,这样一来,号称有七千多年的古县痕迹一下子难以寻觅,倒是一个新兴的枣庄拔地而起。
与此同时,它的工业面目,和具有乡土气息的名字,更形成了很萌的反差。
03
在我看来,“放弃”峄县做大枣庄,背后也是源于新中国对工业化进程的迫切追求。毕竟,支持工业化遍地开花的,是技术,也是能源。
投桃报李,枣庄在借这股东风乘势而上的同时,也在这一波行情中极大地支持了新中国的建设,以及日后的改革开放。
据资料,从年到年6月9日,从中兴公司改组而来的枣庄煤矿,共为国家生产原煤多万吨、精煤多万吨。这大概是枣庄最为扬眉吐气的时刻。
然而,在枣庄大干快上的同时,一个阴影也如影随形,那就是资源的诅咒。所谓资源的诅咒,有几重意思,一指这些资源容易吸引诸多势力的觊觎,和攫取,最后导致存量上的争夺,而不是制造增量。
另一指就是“资源优势陷阱”,别看资源多,但它往往会让人依赖资源不思进取,靠输出资源,赚最低端的钱。或者,一旦资源出现问题,就容易手足无措,只能随资源的枯竭而枯萎。
中国的很多资源型城市也大抵如此,如产石油的玉门,以及曾是煤炭产业高地的山西,它们都在新时代遭遇了“一油独大”“一煤独大”等所带来的危机。虽然这些资源曾给这些城市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利益和发展机遇,但在背后,是产业单一,以及诸多结构失衡、经济停滞、生态破坏等切肤之痛。
“一天三顿饭,两顿靠煤炭”的枣庄似乎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0年12月31日,经国家批准,枣庄煤炭在百年之后,也进入到了矿井破产程序。由枣庄煤矿原有职工利用国家给予的安置费用入股,买下了枣庄煤矿破产后的净资产,对企业进行改制重组。
说起来,我在济南读书的那几年,也就是年到1年,虽然多次途径枣庄,却从来没有在枣庄停过脚。大家眼里的枣庄,俨然就是一位风尘仆仆的壮汉,不如青岛、烟台那样秀美,甚至不如曲阜和诸城更具魅力,毕竟那都是书香之地。
枣庄怎么办?就此沉沦?显然不是一个城市面对发展困境的正确态度。更重要的是,山东依旧需要枣庄的复兴。
提起山东,很多人首先会想到济南、青岛。这两座城市在山东犹如双峰并峙。但是不得不承认,有些人被“双峰”遮蔽了视野。
面积共有平方公里的山东,还有被定位于冀鲁交界地区交通枢纽和经济中心的德州,有因“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有天然深水良港的日照,有“人人都说沂蒙风光好”并为革命奉献了自己的临沂,以及工商业曾一度发达,也同样热血的鲁西南。某种意义上,如果没有这些城市的高质量发展,山东的发展就没有持久动力。
所以,期待枣庄的重生,这不仅是给资源城市在转型升级中作出示范,同时也为山东在全国的省域竞争中助一臂之力。
04
就在一系列的破产重组之后,枣庄煤矿中兴矿区在1年改制为新中兴实业有限公司。
虽然基本停止了原有的煤矿开采业务,但是,它在煤炭生产销售、机械制造、维修、薄膜按键、注塑、生物质能源、化工产品、建筑建材、房地产开发等方面,重新找到了自己的着力点。某种意义上,中兴“因祸得福”,从一个昔日的单纯煤矿生产企业,变成了跨区域、跨行业、跨国界的大型企业集团。
也感谢中兴的转型升级,让中国山东最南部依旧保留着一部活着的工业史,它创造的辉煌至今无人逾越。而且,它所书写的“复兴中华”的光荣与梦想,依旧在激励着这里的人民继续前行。
整个枣庄也闻鸡起舞。其一是调整经济机构,通过盘活大量国企资产、扩大招商引资规模,推动产业多元化,使经济逐渐向可持续增长的模式转变。
2年,枣庄三产比重为14.6:51.7:33.7,高于同期山东平均水平13.2:50.3:36.5。但是,其非公有经济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为43.4%,高于山东省平均水平。到4年,其非公有经济单位数更是达到8.2万户,注册资金.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3%和15.3%;从业人员36.4万人,增长5.5%;民营经济纳税额18.35亿元,增长46.6%,占全市税收总额的51.7%。这也让当地的媒体开始高呼,枣庄民营经济撑起“半边天”。
与此同时,在外资外贸上,枣庄也从无到有,从年第一家外资企业落户到年,枣庄已拥有外资企业家。外贸进出口总额由年不足万元,发展到年.8亿元。
其二是全速推进动能转换。7年的小水泥、小火电“全国第一爆”让枣庄扬名全国。在枣庄市建市60周年座谈会上,枣庄市委书记陈平在谈话中回顾到,“9年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市,年关闭全部30万吨以下小煤矿,年以来连续三年获得全国资源城市转型绩效考核优秀等次,两次被国务院通报表扬,”这也让枣庄“一黑一灰”的城市形象渐行渐远。
不过,破了旧的,也得立新的。对枣庄来说,过去的工业进程虽然给今天带来了无数困扰,但它并不是包袱,而是重要的“工业基因”。
正是得益于以前的煤炭产业,今天的枣庄在煤焦化、煤气化两条路径上寻找到了新的突破口,在形成了十多条产业链、50多种产品的同时,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煤气化、煤焦化、精细化工和化工新材料产业链较为齐全的地区。
此外,依托于深厚的“工业基因”,枣庄也开启了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推进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改造,加快企业上云、用数、赋智。这也让枣庄距离成为“京沪廊道智能制造高地”的期待,也越来越近。
不得不说,这些作为,必将重塑枣庄在工业上的优势,而“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也必将成就枣庄新一轮的进化。
自助者天助之。时代也开始向枣庄露出久违的笑脸。在政策上,山东发布《关于山东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意见》,支持济南、青岛、枣庄等市做大做强全国性社会化大数据中心。完善用地、用电等方面政策,争取国家级行业数据中心、大型互联网企业区域性数据中心的布局建设,力争国家一体化大数据中心区域分中心落地山东;
在交通上,位于京沪高铁沿线,又有介于京沪高速和京台高速间的重要省际通道——新台(新泰到台儿庄)高速开通运营,让枣庄在高铁时代不曾失语。再加上临近微山湖,环抱京杭大运河,诸多区位优势赋予枣庄在新时代承东启西,带动鲁南崛起的重任。
机遇摆在了枣庄的面前,但正如陈平在谈话中所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成如容易却艰辛。”正从资源型城市转身的枣庄要想实现自己的未来蓝图,无疑艰辛,而充满着未知。
不过,济南的一位老师也这样告诉我,无论如何,一个城市不甘落后,逆境崛起,都值得鼓励,和尊敬。
吾球商业地理见城市生长和未来
壹点号吾球商业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