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填报季,鉴于个人十年三所高校学习和工作的经历,以及近几年都在帮亲戚朋友们填志愿的体会,分享几点我的拙见。
愿你,在身边的人遇见重要的抉择点时,你能帮他博得一个精彩的大学起点。
1
读书无用论观点每年都有人在唱高调,比较流行的一句:“四年后你们会明白,你们今天的所有的努力,并没有什么卵用。改变你们命运的不是知识文化,主要是酒量、关系、胆量、爹妈、长相,还有就是你们村是不是要拆迁。”
如果还被这样忽悠,请你仔细查查各种政界、商界人物的人生经历,绝大部分人的命运是怎么改变的。有无数权威的数据研究结果,已经反复证明: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健康水平、预期寿命、心理健康水平、道德水平、社会责任感水平等等,几乎所有的人类社会指标,都是呈无可争议的正相关。
“读书”这个词误解太多了,很多人都认为读书,就是看书背书,学历越高越容易被人说成是书呆子。其实“读书”一词,应该换成“学习”会更好,“知识改变命运”应该改成“学习改变命运”,读大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自我学习成长能力。
曾经,央视新闻做过关于高考的调查,结果有七成网友支持高考取消数学,有一位网友留言,一针见血地评论道:数学考试存在的意义,就是把这七成网友筛选掉。的确,虽然买菜不需要专业数学知识,但数学可以决定我们在哪里买菜。
高考并不是一种技能测试,高考是一种素质测试,它的出发点是把更优秀的人筛选出来。
换句话来说,高考的出发点,就是看看哪些学生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通过这种筛选,完成社会分化,把更有潜质的人筛选出来。
知乎上有一篇文章说得很好:高考就算是考打网络游戏,仍然还会是目前上名校的这些人上名校。我也比较认同这种观点,高考只要还是素质测试,那么它考什么都是一回事,因为更聪明、更勤奋、更有执行力的人,干其他事情也同样优秀。
2
填报志愿的考虑因素,个人建议考虑顺序为:城市学校专业。在不同城市学习成长,对一个人眼界和思想层次影响差异非常大,如果分数够,选择机会大,最好去北上广、武汉、南京、西安等一线城市或区域中心城市,其次是省会城市。北京的厚重历史文化,上海的精致现代生活,广州深圳的包容与创新,不同城市的气质,对一个人大学四年的成长会画上深深的底色。当你漫步在北京老城街头,脚踩着千年的石板路,手摸着厚重的古城墙,你的体悟是在其他城市无法感受到的。
学校的选择,首选综合性大学,其次再是学院或专科性大学,就像进游乐场,越大型综合性的游乐场体验的项目更多,平台更大,机会更多。在哪个大学平台学习,跟哪一群人为伍,这些才对你未来的人生有更深远的影响。
专业的选择,在信息技术革命时代,很多职业正在演变与消逝,尤其近几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会深度学习的智能机器人阿尔法狗(AlphaGo)在围棋界战无不胜,在日常生活中的银行柜台、火车站购票大厅、高速出入口收费ETC,越来越多的自助服务机器出现,在未来很多机械重复性的工作都可能被机器人所取代。
所以专业的选择上,优选考虑需要创新精神、合作意识、情感交流等智能机器人无法替代的专业方向,或基础的性的学科专业。比如人力资源管理、艺术设计、汉语言文学、物理学等,其次是熟悉信息技术,能管理运营机器人的相关专业,比如数学、计算机类专业等。
3
高考一直采取分批次录取的规则,一本是指第一批次录取的本科院校,大多数是部委直属高校或院校,以及部分省属重点院校,综合实力较强。在二批次录取的本科院校统称“二本”,大多数是普通院校,这类学校数量多,招生计划大,志愿选择范围较广,录取分数相对平稳,除个别院校外,一般不存在大小年等波动。
二本以下,就是大学的独立学院、民办高校领衔的“三本”。但是,全国都在淡化三本的概念,我们贵州,从年开始,就将二本和三本进行了合并,统一划定成“二本分数线”,其实,这个分数线本质就是以前的三本分数线。
上了一本线,其实相对比较好选择,好学校始终口碑都在那里,数量又有限,选择的范围相对小,录取分数比较稳定。但是,二本和三本分数线合并之后,老牌二本院校、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刚专升本的院校等等,参差不齐、五花八门的各种二本院校,增加了二本院校填报的难度,里面有很多门道,介绍几个常见的困惑:
其一,同一所院校的不同专业,有时候是不在同一个批次里面招生的,因为一个学校内,有的专业强,有的专业弱一些。比如,贵州师范大学,省部共建高校,优势的师范类专业,在省内都已经一本批次内招生,其他大部分专业又还是二本批次招生,而在外省市区都还是二本招生计划。
所以选择省内院校,还是省外院校,一定要慎重考虑,大家都有求稳心理,省内学校招生名额多,心理距离近,比较熟悉。所以,省内几所好学校的录取分数几乎是稳步攀升,曾经的财院、民院、贵阳医学院等早已更名,已经不是当年那个她啦!这也反向验证了,学院申请更名改成大学,是有多么强的现实需求。
其二,高校为了教育创新,体现国际化水平,哈哈!噱头而已啦!
其实是为了学校创收,增加办学经费,纷纷开办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在贵州,年以前这种项目招生是比较困难的,在二本批次内,每年接近2万的学费,对于大部分贵州家庭来说还是不太现实。
但是,年二本、三本分数线合并之后,如果分数在二本线上40分以内,本质上就是入围了三本批次而已,对于这种不上不下的分数,强烈推荐报考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比如贵州师范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贵州财经大学(中外合作办学),这种项目在贵州,最近几年计划招生数每年都严重招不满,只要家庭经济条件允许,报了基本都能得。
说直白一点,用上三本的分数,花三本的学费,读一个省内一流二本的文凭,真的非常划算。两年前,我的小表妹高考填志愿,高二本线20多分,我就给她填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这是这个分数段最好的选择。
但是,也提醒一下,在选择此种“另类二本”时,要认真叩问自己的内心、分析家庭的经济承受状况,选择时不盲从,以后才会不后悔。
其三,为了更好的就业和长远发展,如果你想在本科毕业后直接就业,要充分考虑地域因素的影响——建议选择全国的三大经济圈:北京(环渤海地区)、上海(长三角地区)、广东(珠三角地区),或者选择其他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读大学,开阔视野,对将来的就业更有利。
如果这些城市二本院校的录取分数超过了你的考分,可以先选择周边临近省份。如果毕业后想在北京就业,可以选择天津、河北的高校;如果想去上海,可以先在江苏、浙江的院校中“撒网”;如果计划南下广东,可以考虑湖北、湖南的高校,这里的毕业生一向有“孔雀东南飞”的传统,已在南粤大地打下了声望,尤其是湖南的高校,我本科就读长沙的高校,我的大学同学很多都在广东打拼。
其四,如果学习能力比较强,以后还想打算考研继续深造的,那么学风好、重基础、考研氛围浓厚的二本院校则是优先考虑。一些院校,尤其是山东和河南、河北的二本学校,如河南师范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河北师范大学、信阳师范学院,都是全国有名的“考研基地”,这些学校的考研率至少都在60%以上,有的学校甚至在80%以上。在这里,“不想考研的学生就不是好学生”,大环境会逼着你考研。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看,从入学开始就谋划考研,大学四年精力都在考研准备上,缺乏综合素质的全面培养,训练出来的考研机器,也是得不偿失,弊大于利。因此,更建议选择南京、武汉、西安、成都、重庆、长沙等高校云集的省会城市,这里各类院校集中,招收研究生的机构多,考研辅导机构多……
其五,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同学来说,尤其是分数只超过二本线40分以内的,实质是上了三本的分数线。很难选择学校,容易稀里糊涂选择一些高收费的三本独立学院,这类学校的特点就是学校名称一长串,是“学校+学院”的方式,出现在专业目录那本书上,比如:华南理工大学广州学院、贵州财经大学商务学院等等,以前这类学校都是家庭经济较好的考生,为了一个本科文凭,多交一点学费,本质就是花高价钱读个本科文凭而已。
但是,二本三本分数线合并之后,很多考生为了读大学,不认真分析就乱填乱报高收费的三本独立学院,入学后给整个家庭戴上了沉重的经济包袱。对于这类考生,个人推荐选择师范类、农林类、民族类、地矿类等收费较低的院校或专业,尤其是西北、东北边疆地区的这类院校,愿意去的人很少,学费又低,但是学校实力比省内三本独立学院好很多,虽然条件艰苦一些,贵州山卡卡里的苦你都吃过了,难道还怕大漠孤烟直的荒漠孤寂、白山黑水间的刺骨寒风??既然现在什么都没有,何不放手一搏,闯荡祖国边疆,成为创一代?
4
稳录志愿填报高考志愿,几个平行志愿之间一定要有梯度、有梯度,有梯度,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所谓志愿梯度,简单说是指在同一批次内拉开档次,一般是三个档次,“冲一冲”的学校选一两所,“稳一稳”的学校挑三四所,“保一保”托底的学校再来两三所,三个层面,实现一定的梯度性。
在贵州平行志愿的模式下,如果第一志愿选择了比自己分数稍高一点的学校准备冲一冲,中间几个志愿学校就要依次降温稳一稳,最后还一定要有两三个冷学校来保底。
分数不高、分数缺乏竞争力的考生,可以选择条件较好的老牌本科学校冲一冲,选择几所往年录取分数和自己现在分数相当的学校稳一稳,同时报一些新建的本科院校或者刚专升本的院校保一保。
甚至最好把专科志愿也填上,选择几所有升本潜力的优质专科学校,或者专业很有特色,技术性强,专业自己又很喜欢的院校,比如宝石鉴定专业,以防万一中的万一,真诚不建议复读补习高三,时间成本才是最贵的成本。
专业志愿填报也是如此,如果第一专业志愿填报了录取分数相对较高的热门专业,那么第二、三专业志愿就要填相对较冷的专业,而且一定要服从专业调剂,不然有退档的风险。一切都是为了增加被录取的概率,志愿填报讲究稳中求胜,二本志愿的填报更要“稳”,道理很简单:一旦从二本批次落选,那你只能降到专科批次录取了。
5
归根到底,分数高才会有更多选择的权利,有高分才能任性。
人生也不过如此,只有自己能力越强,自己本事越大,选择的机会才会更多,才能有任性的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