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
公元前(年9月28日―年4月11日
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
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
中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治家
与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
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一生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
作《春秋》(另有说《春秋》为无名氏所作,孔子修订)
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贤人七十二
孔子去世后
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
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
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
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
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被尊为儒家始祖
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
孔子祭祀也一度成为和国家的祖先同等级别的“大祀”
这种殊荣除老子外万古唯有孔子而已。
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说:“泰伯可以说是品德最高尚的人了,几次把王位让给季历,老百姓都找不到合适的词句来称赞他。”传说古公亶父知道三子季历的儿子姬昌有圣德,想传位给季历,泰伯知道后便与二弟仲雍一起避居到吴。古公亶父死,泰伯不回来奔丧,后来又断发文身,表示终身不返,把君位让给了季历,季历传给姬昌,即周文王。武王时,灭了殷商,统一了天下。这一历史事件在孔子看来,是值得津津乐道的,三让天下的泰伯是道德最高尚的人。只有天下让与贤者、圣者,才有可能得到治理,而让位者则显示出高尚的品格,老百姓对他们是称赞无比的。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孔子说:“只是恭敬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徒劳无功;只是谨慎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畏缩拘谨;只是勇猛而不以礼来指导,就会说话尖刻。在上位的人如果厚待自己的亲属,老百姓当中就会兴起仁的风气;君子如果不遗弃老朋友,老百姓就不会对人冷漠无情了。”“恭”、“慎”、“勇”、“直”等德目不是孤立存在的,必须以“礼”作指导,只有在“礼”的指导下,这些德目的实施才能符合中庸的准则,否则就会出现“劳”、“葸”、“乱”、“绞”,就不可能达到修身养性的目的。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病,把他的学生召集到身边来,说道:“看看我的脚!看看我的手(看看有没有损伤)!《诗经》上说:‘小心谨慎呀,好像站在深渊旁边,好像踩在薄冰上面。’从今以后,我知道我的身体是不再会受到损伤了,弟子们!”曾子借用《诗经》里的三句,来说明自己一生谨慎小心,避免损伤身体,能够对父母尽孝。据《孝经》记载,孔子曾对曾参说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就是说,一个孝子,应当极其爱护父母给予自己的身体,包括头发和皮肤都不能有所损伤,这就是孝的开始。曾子在临死前要他的学生们看看自己的手脚,以表白自己的身体完整无损,是一生遵守孝道的。可见,孝在儒家的道德规范当中是多么重要。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有病,孟敬子去看望他。曾子对他说:“鸟快死了,它的叫声是悲哀的;人快死了,他说的话是善意的。君子所应当重视的道有三个方面:使自己的容貌庄重严肃,这样可以避免粗暴、放肆;使自己的脸色一本正经,这样就接近于诚信;使自己说话的言辞和语气谨慎小心,这样就可以避免粗野和背理。至于祭祀和礼节仪式,自有主管这些事务的官吏来负责。”曾子与孟敬子在*治立场上是对立的。曾子在临死以前,他还在试图改变孟敬子的态度,所以他说:“人之将死,其言也善。”这一方面表白他自己对孟敬子没有恶意,同时也告诉孟敬子,作为君子应当重视的三个方面。这些道理现在看起来,还是很有意义的。对于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和谐的人际关系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小伙子43*28cm
纸本水墨
侯亦超水墨作品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为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说:“自己有才能却向没有才能的人请教,自己知识多却向知识少的人请教,有学问却像没学问一样;知识很充实却好像很空虚;被人侵犯却也不计较——从前我的朋友就这样做过了。”曾子在这里所说的话,完全秉承了孔子的思想学说。“问于不能”,“问于寡”等都表明在学习上的谦逊态度。没有知识、没有才能的人并不是一钱不值的,在他们身上总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所以,在学习上,即要向有知识、有才能的人学习,又要向少知识、少才能的人学习。其次,曾子还提出“有若无”、“实若虚”的说法,希望人们始终保持谦虚不自满的态度。第三,曾子说“犯而不校”,表现出一种宽阔的胸怀和忍让精神,这也是值得学习的。曾子说:“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说:“可以把年幼的君主托付给他,可以把国家的*权托付给他,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而不动摇屈服。这样的人是君子吗?是君子啊!”孔子所培养的就是有道德、有知识、有才干的人,他可以受命辅佐幼君,可以执掌国家*权,这样的人在生死关头决不动摇,决不屈服,这就是具有君子品格的人。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强而有毅力,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身,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说:“(人的修养)开始于学《诗》,自立于学礼,完成于学乐。”本章里孔子提出了他从事教育的三方面内容:诗、礼、乐,而且指出了这三者的不同作用。它要求学生不仅要讲个人的修养,而且要有全面、广泛的知识和技能。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能使他们按照我们的意志去做,不能使他们懂得为什么要这样做。”孔子思想上有“爱民”的内容,但这有前提。他爱的是“顺民”,不是“乱民”。本章里他提出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观点,就表明了他的“愚民”思想,当然,愚民与爱民并不是互相矛盾的。另有人认为,对此句应作如下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即百姓认可,就让他们照着去做;百姓不认可,就给他们说明道理。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这是孔子倡行朴素民主*治的尝试。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样断句,不符合古汉语的语法;这样理解,拔高了孔子的思想水平,使古人现代化了,也与《论语》一书所反映的孔子思想不符。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孔子说:“喜好勇敢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本章与上一章有关联。在孔子看来,老百姓如果不甘心居于自己穷困的地位,他们就会起来造反,这就不利于社会的安定,而对于那些不仁的人逼迫得太厉害,也会惹出祸端。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培养人们的“仁德”。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孔子说:“(一个在上位的君主)即使有周公那样美好的才能,如果骄傲自大而又吝啬小气,那其他方面也就不值得一看了。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孔子说:“学了三年,还做不了官的,是不易找到的。”孔子办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治国安邦的人才,古时一般学习三年为一个阶段,此后便可做官。对本章另有一种解释,认为“学了三年还达不到善的人,是很少的”。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阅读本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孔子说:“坚定信念并努力学习,誓死守卫并完善治国与为人的大道。不进入*局不稳的国家,不居住在动乱的国家。天下有道就出来做官;天下无道就隐居不出。国家有道而自己贫贱,是耻辱;国家无道而自己富贵,也是耻辱。”这是孔子给弟子们传授的为官之道。“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这是孔子为官处世的一条重要原则。此外,他还提出应当把个人的贫贱荣辱与国家的兴衰存亡联系在一起,这才是为官的基点。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孔子说:“不在那个职位上,就不考虑那职位上的事。”“不在其位,不谋其*”涉及到儒家所谓的“名分”问题。不在其位而谋其*,则有僭越之嫌,就被人认为是“违礼”之举。“不在其位,不谋其*”也就是要“安分守己”。这在春秋末年为维护社会稳定,抑制百姓“犯上作乱”起到过重要作用,但对后世则有一定的不良影响,尤其对民众不关心*治,安分守礼的心态起到诱导作用。应当说,这是消极的。子曰:“师挚之始,《关睢》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孔子说:“从太师挚演奏的序曲开始,到最后演奏《关睢》的结尾,丰富而优美的音乐在我耳边回荡。”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孔子说:“狂妄而不正直,无知而不谨慎,表面上诚恳而不守信用,我真不知道有的人为什么会是这个样子。”“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都不是好的道德品质,孔子对此十分反感。这是因为,这几种品质不符合中庸的基本原则,也不符合儒家一贯倡导的“温、良、恭、俭、让”和“仁、义、礼、智、信”的要求。所以孔子说:我真不知道有人会这样。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追赶不上那样,又会担心丢掉什么。”本章是讲学习态度的问题。孔子自己对学习知识的要求十分强烈,他也同时这样要求他的学生。这“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其实就是“学而不厌”一句最好的注脚。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孔子说:“多么崇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不是夺过来的。”这里孔子所讲的话,应该有所指。当时社会混乱,*局动荡,弑君、纂位者屡见不鲜。孔子赞颂传说时代的“舜、禹”,表明对古时禅让制的认同,他借称颂舜禹,抨击现实中的这些问题。丫头
43*28cm
纸本水墨
侯亦超水墨作品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孔子说:“真伟大啊!尧这样的君主。多么崇高啊!只有天最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的高大。(他的恩德)多么广大啊,百姓们真不知道该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对它的称赞。他的功绩多么崇高,他制定的礼仪制度多么光辉啊!”尧是中国传说时代的圣君。孔子在这里用极美好的语言称赞尧,尤其对他的礼仪制度愈加赞美,表达了他对古代先王的崇敬心情。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舜有五位贤臣,就能治理好天下。周武王也说过:“我有十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唐尧和虞舜之间及周武王这个时期,人才是最盛了。但十个大臣当中有一个是妇女,实际上只有九个人而已。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仍然事奉殷朝,周朝的德,可以说是最高的了。”这段当中,孔子提出了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治理天下,必须有人才,而人才是十分难得的。有了人才,国家就可以得到治理,天下就可以太平。当然,这并不就证明孔子的“英雄史观”,因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杰出人物的确发挥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这与人民群众的作用,都应该是不可忽视的。子曰:“禹,吾无间(1)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孔子说:“对于禹,我没有什么可以挑剔的了;他的饮食很简单而尽力去孝敬*神;他平时穿的衣服很简朴,而祭祀时尽量穿得华美,他自己住的宫室很低矮,而致力于修治水利事宜。对于禹,我确实没有什么挑剔的了。”以上这几章,孔子对于尧、舜、禹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在他们的时代,一切都很完善,为君者生活简朴,孝敬*神,是执*者的榜样,而当今不少人拼命追逐权力、地位和财富,而把人民的生活和国家的富强放在了次要的位置,以古喻今,孔子是在向统治者提出警告。译注者杨伯峻(~)原名杨德崇湖南省长沙市人著名语言学家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后历任中学教员冯玉祥将*研究室成员广东中山大学讲师、湖南《民主报》社社长湖南省*治协商会议秘书处处长中共湖南省委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兰州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中华书局编辑中国语言学会理事等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古汉语语法和虚词的研究方面以及古籍的整理和译注方面
三味艺术
推荐艺术家
梁占岩
孔千
纪京宁
张立柱
齐剑南
隋牟
陈明华
阿民
谭天圳
高宏
宽门
王来琳
张猫
凸寿
翟润书
侯广信
刘庆昌
张飞宇
侯亦超
于小鱼
徐赓良
杜飞
罗尔纯
王跃奎
白联晟
刘筱静
陈丹青
王燕桥
李小山
栗宪庭
贺子雲
侯超
石澑
范扬
刘*胜
郝云
王建学
李华相
脱忠伟
徐勤学
王阳明
公冶繁省
毕学*
戈鲁
任庆萍
卿成
魏晋宗
王轶琼
栗宪庭
石虎
徐忠平
戴少龙
叔本华
埃贡·席勒
朱新建
韩羽
吴冠中
刘二刚
尚扬
艾未未
李小山
刘进安
徐冰
孙子垚
赵无极
闫占城
彭德
里希特
杜马斯
常玉
马库斯?吕佩尔茨
井上有一
殷双喜
季大纯
吕德生
于明
徐岩
皮道坚
张岚芊
程靖雁
杨涛
邢庆仁
苏宗辉
大梁
王未
余廷洋
吴荣杰
*方启
纳托
韩朝
贾庄
石丁
石缶
朱涛
余久一
张渡
周克吾谷
老圃
杨曾
李明觉
李擎
韦国
田承权
姜华
周广宇
宓赫言
姚兴文
刘怡君
刘志敏
梁艺馨
上大
吴强
了然
隋仁华
一谷张力
罗有明
郝中豪
赵志旺
李明
陈广秀
云山
何家明
紫灰
吴震寰
赵晓峰
张植
仝凌飞
沈敬东
王光久
茹辉
顿子斌
北代子
穆萨
捏*粪
孟凡书
小景
汪国龙
汪国虎
王聪
朱曉雲
谷源涛
刘洪宝
慧律法师
智者大师
释迦摩尼
老子
净界法师|许倬云|王*
杜杜
李平
张铁瀛|马未都
吴国全
安东尼·塔皮埃斯|刘国义
郝祥羽
李铁
古泥
姚瑞江
王志国
列子
孔子
非洲
库尔特·施威特斯
潘章丰
机构合作
愿与投资人、美术馆、艺术空间、策展人、艺术家等其它机构合作
q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