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乡孩子们的“妈妈老师”
——记宁阳县鹤山乡大辛小学教师桑爱英
桑爱英,是山东省泰安市宁阳县鹤山乡大辛小学的一位普通教师。年参加工作的她,在教书育人工作岗位上辛勤耕耘了35年,用她三十多年对学生挚爱的坚守和二十多载对儿子生命希望的坚守,描画出一个受人尊敬的“妈妈老师”的完美人生轨迹。使她成为山东省最美乡村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年度“寻找最美宁阳人”活动中,“妈妈老师”桑爱英成为最打动人心的“最美宁阳人”。
坚守理想:做一支蜡烛,照亮乡村孩子的求学道路
桑爱英老师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朴素的装扮、朴实的性格,让她就像一滴水,每时每刻都能融入学生们的海洋里。桑爱英老师又是一个倍受人们尊敬的人,善良的母性和细腻的情感,让她就像一盆火,处处给学生带来温暖。
“做一支蜡烛,照亮乡村孩子们的求学道路。”是桑爱英老师的执着追求。
为了这个梦想,她扎根乡村学校,35年如一日,默默坚守着属于自己的那片天地。学生走了一茬又一茬,同事换了一拨又一拨,她所教班级的数学成绩总是位列全乡之首。
她有一套独到的“生活数学”和“实例教学法”。她善于引导学生积极寻找身边的数学,学会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这就是她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业水平的独到手段。每当学生接触新数学知识的时候,她都会启发学生探索怎样在生活中应用。例如,在学习“认识人民币”后,她会布置学生和父母一道去集市购物,让学生在灵活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同时,也会更好地感受父母工作的价值与艰辛。无数个生活场景和鲜活实例,不断激发起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
每天坚持家访是桑老师雷打不动的规矩,也是她帮助学生和家长解决学习困难的重要途径。她对所教的每一个学生都家访过,每次家访她从不给家长提孩子的缺点,而是把学生成长进步的一点一滴作为喜讯随时通报给家长。久而久之,孩子们都喜欢桑老师家访,把桑老师的家访当作在小伙伴中炫耀的资本。隔的时间长了,孩子们有的就会哭着求着桑老师去家访。
为了让自己的教学更好地适应课程改革,只有中师学历的桑爱英老师,一直坚持每年阅读一本教育理论专著,每周阅读一本教学刊物。无论在校还是在家,只要有空就看看书,作作读书笔记。为了走进孩子们的精神世界,了解孩子们的学习心理,凡是孩子们喜欢看的动画片和电视节目,她都尝试着去看看,所以与孩子们交流时,总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为了适应教育信息化带来的挑战,她虚心向年轻教师请教如何电子白板,如何制作课件等;教育云平台上,她制作的微课程成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得力助手。
桑爱英老师常说,一个孩子就是一个小世界,老师和家长就是他们成长的指路明灯。
坚守母爱:是模范妈妈更是模范教师
在生活中,桑爱英老师一个不幸的人。年,她刚刚5岁儿子跟着她到地里割麦子的时候,不幸被驴车撞倒,受到惊吓,得了脑瘫,儿子从此两眼发直,不会说话了。夫妇二人辗转各地给儿子看病,花光了所有积蓄,还欠下了10多万元的债务。面对现实,桑老师抱定一个想法:儿子的病治不好了,但决不能再让他受委屈。20多年来,她始终不离不弃地照料着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儿子。每天5点钟起床,给儿子穿衣、刷牙、喂饭、按摩。现在,已经长到1米7多、多斤重的儿子,她和丈夫都快抱不动啦,只能一点点的挪。22年,多个日日夜夜,她从未放弃过让儿子康复的希望。邻居们都被她深深感动,也经常跑过来帮助她照料儿子。就是这样,桑老师从未因家务事缺过一节课。即使因病晕倒在讲台上,在医院手术,她最牵挂的还是她的学生,所以术后的第8天,她就不顾医生的劝告,拖着病体,坚持到学校上课了。“孩子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无法割舍,他活一天我就要好好照顾他一天。可我还是一个老师,学生同样是我生命的一部分,而且在学生身上还寄托着我的梦想,我更无法舍弃。”对学生的爱正是支撑桑爱英老师坚强生活的精神支柱。
在情感世界里,桑爱英老师是一个最富有的人。30多年来,桑爱英老师收到最多的礼物是学生送给她的生日贺卡,各色各样的贺卡上,学生对她称呼最多的就是两个字“妈妈”。在学校里,“妈妈老师”就成了桑爱英老师的代名词。每到放学,总有一部分学生跟着桑老师到家里做作业,他们是她所带班级的留守儿童。桑老师一边照顾自己有病的儿子,一边像妈妈一样照料他们的生活,辅导他们的学业。孩子们从桑老师身上感受到妈妈的温暖,更学习到了生活的坚强。每到假期,她教过的哪些学生,虽然有的上了大学、有的成了博士、有的当了老板或国家干部,但都会到她家里去看看,重新感受“妈妈老师”的温暖。每当年节,学生家长们都争相去看望桑爱英老师,一年不去,家长们就会感到心里空落落的。
在乡亲们眼里,桑爱英是贤妻良母。在学生们眼里,桑爱英是妈妈老师。在老师们眼里,桑爱英是学习榜样。在领导眼里,桑爱英是工作上的楷模。
坚守情怀:退休不退岗,如燃烧的蜡炬发光散热
和同事们谈起退休后的生活,桑爱英老师有这样三个打算:第一个打算是退休不退岗,准备给学校递个申请,成立“桑爱英”教育工作室,继续当好孩子的“妈妈老师”,并且利用工作室,为学校培养更多的年轻教师,把“妈妈老师”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第二个打算是坚持办好“留守儿童之家”。发挥余热,给更多留守儿童带去妈妈的温暖,并利用自己的影响力,成立留守儿童教育服务志愿者队伍,为全乡的留守儿童提供教育服务。最后一个打算就是继续给儿子进行康复治疗。因为她坚信,医疗科技是不断发展提高的,只要不放弃努力,儿子就会有康复的希望。
这就是一个乡村教师对教育的坚守,这就是一个“妈妈老师”始终割舍不掉的那份对学生无比热爱的教育情怀。
年,在“寻找最美宁阳人”活动颁奖典礼上,评委们这样评价桑爱英老师:“作为一个妈妈,她的人生也许不够完美,然而因为有了她挚爱的学生,她的生命才如此精彩!桑爱英这位普通的乡村教师,用她不懈的努力诠释着:伟大源于平凡,崇高来自坚强!”
也许赞誉就是对她最好的回报。近年来,大众网、光明网,泰安日报、齐鲁晚报,山东电视台等媒体纷纷报道她的事迹。宁阳县教育局开展了“学习桑爱英先进事迹,争做‘四有’好老师”的学习教育活动。
桑爱英,就像扎根乡村茁壮成长的参天大树,用爱的坚守和无言的行动,树立起新时期“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模范形象。
烟台大学教授王全杰王全杰教授,男,年生,中共*员,烟台大学化学化工学院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人大代表,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制革技术研究推广中心主任,中国皮革协会常务理事。
格物为本育人居先
——记烟台大学教授王全杰
在烟台大学,王全杰教授秉承“格物为本,育人居先”的教育理念,将半生奉献给了我国的教育事业,是大家公认的德业双馨的模范;他因材施教,躬行践履,引导学生文理兼修,全面发展,被学生誉为“精神导师”;他自筹经费,甚至花光积蓄,不遗余力,奖掖后进,为本科生和全国的研究生提供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平台,在制革领域享有很高的声望。
格物为本,育人为先
王全杰出身贫寒,从小父母双亡,饱受苦难。高中毕业即在家乡中学当民办教师。年,王全杰以全县语文第一名、数学第三名的成绩考入西北轻工业学院(现为陕西科技大学)。在大学里,王全杰学的是皮革专业,由于品学兼优,毕业后留校任教兼学生班主任。那时,他已有自己的独立思考,带领学生们走向社会、参加工厂实践,鼓舞学生们出国留学,他带的班32名学生有6名出国读硕、读博。他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交叉学习,他的学生中有3名荣任国际名校(如昆士兰大学)的教授,1名跻身中科院百人计划人才生物材料中心主任。他也屡次被授予“优秀班主任”等称号。
在从事“皮革工艺”教学的过程中,他越来越体会到作为一个工科教师,必须具备生产第一线的经验,于是他积极要求到企业去当工人,从第一线做起,丰富自己的工程经验。恰遇年,烟台市委市*府来到西北轻院招聘轻工技术人才,王全杰不顾领导同事和家人的劝告,告别了人人羡慕的大学讲台,来到烟台的皮革企业,从车间做起。由于他不怕吃苦,肯动脑子,善于解决生产问题,受到群众好评,一年之后就被提拔为烟台皮革工业公司技术副经理,组建了自己的科研团队,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承担行业的重大攻关课题,三年之内连获两项轻工业部科技大奖。年他又担纲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的总负责人,组织三省五个企业27名科技人员,瞄准国际制革领域的难题——面粗质次猪皮制革技术开展科技攻关,年获得了山东省建国以来第一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使山东省实现了国家最高奖项零的突破。接着他又连续四次承担莱卡超弹力皮革、有机硅毛皮光亮剂、高性能汽车坐垫革等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计划,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三等奖4项,成为山东省获得科技奖项最多的人员,他为国家创收60多亿元,大大提高了我国在制革行业的国际影响。
20年积累了丰富的工程技术经验,王全杰总觉得应该将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于是,在科技企业董事长的岗位上风生水起之时,他却又做了一个出人意料的决定——放弃企业股份,辞去董事长职务,重上讲台,去烟台大学教书。
在他作为特聘专家引进烟台大学时,领导体谅他20年未教课,就与他谈话说,你只要带好青年人,做好科研就行了,不必给本科生上课了,他一听就急了,“不上课算什么大学教授?我一定要和青年教师一样,担任本科教学,还要给本科生当班主任”。于是他自编教材讲授两门烟台大学从未开过的前沿课程《天然高分子材料》、《蛋白质化学与工程》,还同时兼了两个本科班的导师。
在烟台大学,王全杰是大家公认的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学以修身、学以立德、学以增智、学以致用的模范。在他的办公室和实验室到处可以看到这两行字——“即物穷理而至之,格物为本,传道授业与解惑,育人居先”,这是他恪守的教育理念,也是他四十年辛苦耕耘的写照。
文理兼容,璀璨群星
王全杰历来主张读活书,搞创新。他非常重视本科生的科技创新工作。烟台大学曾经有一个“群星班”,这个名字是该班导师王全杰起的。“科技创新之星”、“文艺之星”、“外语之星”、“文学之星”、“体育之星”……他对班级寄予了“群星璀璨”的厚望。他紧紧抓住科研创新、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学生自治四个环节,加强引导,因材施教,激励鞭策。为了鼓励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王全杰特意拿出个人资金来奖励在科技创新方面成绩优异的学生。对年级学生组织的如秦巴山区支教、临沂大学生村官等社会实践,王老师积极联系,并给予资金支持。他还为班级设立了导师奖,用以奖励学习成绩突出和进步较快的同学,借此鼓励同学们勤奋学习,提高成绩。
他所带的化-1是烟台大学建校以来获得省级以上荣誉最多的班级,也是发表学术论文最多的班级。大学四年,“群星班”有24人参加了科研创新活动,公开发表了22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收录3篇,影响因子达12以上。
王全杰特别注重学生的文理兼修,这与烟台大学理工结合、文理渗透的办学特色一脉相承。王全杰倡导学生自治,主办班级小报,每年从工资里为班级提供多元的活动经费。他得知学生很喜欢上网,但却对烟台本市的新闻知之甚少的情况后,便用自己的教学奖金为全院42个班订了《今晨六点》,让他们了解烟台的时事和发展,并养成看报纸的习惯。他自编《铬盐功过论》、《烟台三字经》等小册子免费发给同学,普及人文、皮革知识。他曾作《理工人文歌》给理工科的学子以勉励:歌中指出“世间诸学问,相辅相依存。文理有侧重,知识不可分。”“专业为骨骼,人文血肉存。”“文史哲兼学,理工能精深。”勉励学生“理工诸学友,前程如丽锦。研习文史哲,肩可负万钧。”引导督促学生阅读人文社会学书目,每次课前五分钟都要与学生一起对对子、写诗填词,欣赏音乐,绘画和摄影作品。为了纠正学生只会电脑打字,不善书写的弊病,他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特点,买了20多本各类字帖,分别予以书法指导。每到课间,都请学生上台再黑板上展示书法,纠正错误,如此下来连续10年他带课的班级练习书法蔚然成风,学生写字皆有进步。甘为人梯,师爱无疆
为了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王全杰发动学生于年创办了烟台大学科技协会并亲自担任指导教师。他经常亲自指导学生进行科学研究,为学生在校期间提供科研和动手能力的平台以及资金支持,对学生提出的创新创业想法加以分析,同时将科研成果融入其中。王老师经常自己出钱支持学生中的优秀项目参加各项比赛。在他不遗余力的支持和指导下,烟台大学大学生科技协会一口气获得了“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铜奖、山东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特等奖、山东省创业计划一等奖、烟台大学第七届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一等奖等等。
不仅群星班和大学生科协,高分子、化工专业本科生和他所带的研究生,甚至其他院系的同学,王老师都是不遗余力地奖掖后进,甘为春泥。
王全杰教授针对学生的考研调剂需求,每年都免费举办全校性的“考研调剂讲座”。目前,在他的帮助下,先后有多人调剂到理想的大学进行深造。
年9月底,王全杰带学生外出实习,突遭车祸,全身15处骨折,其中肋骨断了11根,死里逃生捡回一条命。医院苏醒后的第一句话就是:“同车三个学生怎么样?”当听到三个学生毫发未伤的时候,王全杰长舒一口气。在医院治疗期间,他不顾医生劝阻每天要与研究生交谈课题30分钟,他说受的是内伤和外伤,但脑子没受伤。医生嘱咐他要卧床半年,医院躺了两个多月就坚持出院,拄着拐杖爬四楼坚持为学生上课。
王全杰经常“见一个,帮一个”。年4月,烟台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医院诊断发现患上了白血病。看到诊断结果,张嘉的母亲晕倒在诊断室里。原来张嘉爷爷也是白血病,为了给孙子治病,爷爷放弃治疗出院回家。知道了张嘉的病情及其家庭情况,王老师马上在微博上发布了信息,张嘉患病的事引起了网友的广泛
欢迎您
?想查看我们以往发布的消息,
?回复“1”,您将收到山东省教育厅门户网站的入口。
?回复“2”,您将收到山东省考试院各部门的联系电话。
?回复“3”,您将收到相关“*策问答”的入口。
?回复“4”,您将收到“办事指南”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