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5/21 20:51:00
年12月5~6号的课程早已完美收官,???两天21个案,对历届工作坊来而言,是再创新高。这一次课程,孩子学习与两性关系的议题仍然是“主打菜”,各自7个席位,分别占了总数量的1/3。一、关于孩子的学习:?、“学习”的代表,变成成案主的情绪:这么多年,案主积压了很多情绪,尤其是对妈妈当年插手自己婚姻的种种不满。结婚后,公公、婆婆、老公无意中成了情绪的背锅侠。当情绪得以尽情释放以后,反而转换成一种内在的智慧,正是这种内在的智慧,引领来访者不断的学习、成长,最终成就家人,成就更美好的自己。?、大女儿学习没有动力,小儿子只顾玩手机,宝妈非常焦虑无助。根源是因为案主自己从小感觉不到父亲的爱,内心匮乏,充满了委屈、愤怒、抱怨。解决之道是释放情绪,表达对父爱的渴望,从退行的孩子状态中出来,生命本身就是一种天大的恩赐,无须要求太多。?、妈妈担心孩子的学习,觉得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经常对儿子有愤怒。根源是对母亲前任丈夫的不接纳,对母亲身不在自己父亲这边的愤怒与无奈。解决之道是:把母亲的前任伴侣放在家庭里第一的位置上,同时对母亲说:妈妈,我看到你对他的爱,谢谢你没有抛弃我们,依然留下来陪我们。?、关于高中孩子的厌学辍学:当年案主公公自杀身亡,儿子出于对爷爷的爱,潜意识里在追随爷爷。解决方向是发自内心的表达出对公公、婆婆的爱与感恩,同时允许老公有他自己的悲伤,然后儿子才能离开爷爷奶奶回到爸爸妈妈身边。?、罕见的议题:孙子不爱学习。案主是奶奶,原来案主10岁时父母亲就先后去世,在姑姑家长大。案主有着未完结的悲伤,随着案主的哭泣,儿子和孙子的代表逐渐归位。孩子的学习,当然最应该来的是孩子的父母。既然奶奶来了,也是可以有很大帮助的。只要奶奶回到自己的位置,从内心放手儿子和儿子的家庭,也是能够间接的改善孙子的学习问题的。?、关于成年儿子不学习,无所事事:当年因为孩子面临高考,案主的父亲又恰好生病,在两代人之间,案主选择了先陪孩子参加高考,所以未能及时带老人看病,父亲在确诊不久后离世。所以案主一直很自责,不能接受爸爸的离开。整个过程中,案主的代表非常无力。只有听到儿子说:“妈妈,你怎么样我就怎么样,让我来陪你”的时候,案主才幡然醒悟,并告诉儿子:“儿子,我会留下来陪你,你不用担心我了。”孩子才如释重负,得以解脱。如果案主不能放过自己,孩子就会因为担心妈妈,无法真正开始属于自己的生活。?、本个案因为时间久远,已经模糊不清,无法记录。二、关于两性情感?、关于婚外情,从来不是因为小三或渣男的介入,让求助者的婚姻出了问题,而是家庭、婚姻出了问题,才让小三和渣男有机可乘,从这个意义上说,小三和渣男才是伴侣关系的拯救者和警醒者。?、一个成年女性无法走进婚姻,因为从小生活在父母打打闹闹的环境中,性格胆小懦弱,不敢大声说话,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只有案主勇敢表达对出父母的情绪:“我恨你们,你们的婚姻糟糕透顶,你们根本不配做父母”……,并且以一个成年人的姿态告诉父母,“我已经长大了,不用再怕你们了,我以后不需要装可怜,因为我再也不用看你们脸色生活了,不用靠你们养活我了”,才能和未来的伴侣肩并肩。?、伴侣关系的根源是:案主和母亲的连结,有着亲子中断,导师帮她做了“重生”的处理,案主几经挣扎,最终还是乖乖依偎在妈妈温暖的怀抱里。?、一个男士的伴侣关系面对爸爸,疗愈的语言是“你不是个合格的丈夫,我做的肯定比你好”。当一个男人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原生家庭时,相对而言陪伴妻儿的时间就会大大缩水,难免老婆会有怨言。?、另一个男士的羞耻感是人类最深层的俄狄浦斯冲突,男人必须离开妈妈,才能走向自己的伴侣。从这个个案中不得不佩服弗洛伊德老爷子的伟大,同时也感受到严老师深厚的精神分析的理论功底。?、案主描述:融不入婆家,和丈夫常因家务事争吵。原来案主幼时父母离异,和父亲在上小学后就失联了。案主心中还是惦记着父亲,认同了母亲早已故去的前夫。当案主能够把母亲的前夫、亲生父亲和亲生母亲,看作是三位一体的存在,就能够回归夫家。?、案主的描述是:我们的关系很糟。案主和丈夫经常吵架和打架,右手拇指还缠着绷带,其实只是在复制她父母的婚姻模式而已。案主自己的婚姻濒临离婚,还要指导母亲,怎样才能和父亲好好相处,并指责母亲就是太犟了。老师对她说,你不是比她还犟吗?硬要把她掰过来,让她不犟了?三、关于情绪的个案:?、案主从小就不敢表达自己的需求,害怕会失去爸爸妈妈的爱,一直压抑自己的情绪,一直想做父母的乖乖女。解决方向是我们要学会健康地表达情绪和需求,同时也不用担心会失去父母的爱。?、关于愤怒~~情绪本身没有问题,没有对错好坏之分,真正的问题是你抗拒这个情绪,对情绪有评判,比如说愤怒,你是运用这个愤怒的力量去破坏、去攻击?还是去发展,去保护?对愤怒的抗拒只会加剧我们的怒气,因为我们习惯了带着面具生活,以好人的标准要求自己,甚至不允许自己有情绪,人性中最大的弱点就是:特别在意别人如何看待自己。别人的看法就像是牢笼一样,紧紧的把我们束缚住。我们不允许自己有情绪,同时也不允许孩子自由表达自己的情绪,整个家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关于恐惧和无力感:案主怨恨父母把小小年纪的她送到城里舅舅家读书。她一遍一遍的追问着父母”你们是不是不要我了?是不是不爱我了?为什么要把我送到别人家里?你们知道我受了多少委屈吗?“一边闭着眼睛撒泼耍赖,一边哭着沉溺在自己的想象中,根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也不能理解父母当时的良苦用心:没有父母当年的狠心,哪有她现在的幸福生活?四、关于金钱的个案?、一个六七十岁的老人一直留不住钱,有钱就想帮助亲人,尤其是娘家人。原来家里唯一的哥哥英年早逝,案主一直都在陪着死去的哥哥,哪有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