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论语子罕篇观点讲解
TUhjnbcbe - 2023/4/23 22:47:00

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孔子很少谈论利和命,但推许仁

澄清一下,子罕不是一个人的名字。这句话看似简单,但是要说清楚真的不容易。我会用较长的篇幅来解释这个问题。

这一段历来争议很大。前半句孔子很少言利,没有什么异议。但争后半句的断句和“与”的意思上,有三种常见的说法。

第一种主张中间不断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利、命和仁这三样东西孔子都很少说,两个“与”都是“和”的意思。这种解释在文法上说是得通的,但不大符合《论语》内容。前面说过,《论语》里说到“仁”超过次,老夫子时刻说的就是“仁”,三月不违仁的颜回他最为推崇。

第二种观点最常见,“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是孔子很少说利,但推许命和仁。两个“与”都是“赞许”的意思。

第三种观点,断在“与仁”前面,孔子很少说利和命,但是推许赞同仁德。前一个“与”是“和”,后一个“与”是“赞许”。

我查过很多解释,认为的三种解释最符合实际。我下面就说说原因。

首先《论语》里的确很少谈到利,至少在我解释过的篇章里就很少,查过资料,“利”这个字一共出现过六次。“命”这个字,也不多见,资料显示是七次,意思多半指“天命”而不是“性命”,从频次上看“罕言”说得通。

我解释过“子不语怪力乱神”,孔子也说过“不知生,焉知死”。总体说来,孔子对天命是敬畏的。而孔子又时常提起“仁”,但对“命”却跟“怪力乱神”差不多,不多言。

这是我看了很多解释以后,得出的相对准确的观点。但是你要知道大家的解释都有道理。

达巷*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我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达巷这个地方有人说:孔夫子了不起啊!学识渊博却没有足以成名的专长。孔子听到后,对学生们说道:我干啥好呢?是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这句话不难理解,前边我们说过君子不器。君子,强调的是人格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为了谋生而执着于一项技能,这样就变成了“器”,降低了自己的身份。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孔子说:用麻料做成礼帽,这样符合古礼,现在用黑丝来做,这样节俭了,我也和大家一样。面君时在庭堂之下就行礼,这样符合古礼,今天是在堂上行礼,这是越礼了。虽然这样和大家做法不同,我还是在堂下行礼。

对“礼”实际执行中发生的变化,孔子并不固执,说明他不是一个礼的形式主义者。他是赞成变化的。但礼的本质是内心恭敬,而不是形式到底是个啥的。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夫子绝无四种(我执):不主观臆测,不绝对断定,不固执拘泥,不唯我独是。

这段话是孔子的学生对老师的一个描述性评价。我解释一下这四个: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毋意:不凭空妄加揣度,任何事情都要从客观事实出发。

毋必:不搞绝对主义。

毋固:不搞教条主义,形式主义。

毋我:不自以为是,唯我独尊。

事实上,这段话表达的意思是一种学习态度,也是孔子整个的认识论、真理观、方法论的经验表达。

子畏(围)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夫子被匡地人围困多日。说道:周文王之后,整个周代礼乐制度、典籍文献不都在我这里吗?如果上天要让这种文化毁灭消失,那么,后来者怎么还能接触到它。如果上天没打算让这种文化毁灭消失,匡地的人又能拿我怎么样呢?

说一下“子畏于匡”的这个“畏”字,它是一个通假字,通“围困”的“围”。

我们先说一下孔子为什么被围困在这个地方。以前鲁国的阳虎攻打匡的时候,孔子有个学生随*出战过。现在他们经过这里,这个学生说到了当年的经历。这话被当地人听到了。

因为孔子的个头接近阳虎。匡人就认为是阳虎又来了,于是把他们包围了好几天。孔子说这段话就是为了给他的弟子们打气鼓劲。

他说周代先辈传下来的道统,既然老天并没有想灭绝它,那么孔子一行就可以安然离开。因为孔子是以继承和发扬周朝道统为己任的。

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

孔子说:凤凰不飞来,*河不出图画,我也要完了啊。

《尚书》:“凤凰来仪”。,《易经·系辞》:“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这中间的凤鸟、河图都是古代传说中的祥瑞之物,出现时候预示着天下太平。

孔子这里是在自己生命的终结之前,发出的一声浩叹。他借凤从图中出来做比喻,意思是说我的生命快要终结了,天下太平的盛世我是看不见了。孔子不是哀叹自己生命走到了终点,而是记挂着天下苍生,这是大胸怀,千载之下,惺惺相惜。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子闻之,曰:“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

太宰问子贡说:你的老师是个圣人吧?他怎么这么多才多艺呢?子贡回答说:本来就是上天让他成为圣人的,又使他如此的多才多艺嘛。

孔子听说后,对子贡说:太宰了解我吗?我少年时低贱,所以才学会做许多粗鄙的事情。君子用得着会这么多技艺吗?不用会这么多吧。

先说人物。

这里说的太宰有人说就是吴国的太宰嚭(pǐ),具体是谁不重要。我们重点了解一下太宰是什么。

太宰是一个官职。在不同的朝代职责和地位不同。“宰”作为官名,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责任是总管王家事务。西周时开始设置太宰,也叫大冢宰,或大宰,即冢宰的首领。太宰的职责是“掌管国家的六种典籍,用来辅佐国王治理国家。”其中六种典籍是治典、教典、礼典、*典、刑典、事典,可见当时的太宰是百官之首,相当于后来的宰相或丞相。但后来由于王室的衰落,太宰这个官职的重要性在春秋时期下降了许多,以致于被排除在三公(太师、太傅、太保)之外。周朝之后太宰一职被停止使用。参见周朝官制。

在秦朝时,太宰是负责皇帝饮食以及祭祀用食物供奉的官员。参见秦朝官制。在汉朝时,也有一名叫“太宰”的官职,但同周朝时的太宰职位大不相同,乃是辅佐主管宗庙礼仪的九卿之一太常的辅助官员。参见西汉官制。

一直到晋朝,因避讳司马师的名字,将太师改称太宰,才恢复成为地位高尚的崇官之一。宋朝宋徽宗*和改制,以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太宰兼门下侍郎、以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少宰兼中书侍郎,充首相、次相。

再说说子贡。我们前面说过,时间隔的有点长。我们再说一遍。

端木赐(公元前年-公元前年),复姓端木,字子贡(古同子赣),以字行。华夏族,春秋末年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浚县)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受业身通”的弟子之一,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在孔门十哲中以言语闻名,利口巧辞,善于雄辩,且有干济才,办事通达,曾任鲁国、卫国之相。他还善于经商之道,曾经经商于曹国、鲁国两国之间,富致千金,为孔子弟子中首富。“端木遗风”指子贡遗留下来的诚信经商的风气,成为中国民间信奉的财神。子贡善货殖,有“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之风,为后世商界所推崇。

《论语》中对其言行记录较多,《史记》对其评价颇高。子贡死于齐国,唐开元二十七年追封为“黎侯”,宋大中祥符二年加封为“黎公”,明嘉靖九年改称“先贤端木子”。

这句话其实说的还是“君子不器”。君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你要明白,技艺、器用只是基础和阶段性的工具、手段。体现的还是孔子学说中的实用性主张。

牢曰:“子云:‘我不试,故艺。’”

琴牢说:夫子说过,因为我没有从*,所以学习了很多技能。

牢这个名字是第一次提到,琴牢姓琴名牢,字子开,一字子张,又称琴张,卫国人。(《史记·弟子传》无此人,而《家语·弟子解》有其名。《左传》昭公二十年也有孔子指教琴张的记载)。

历代学者把这一章和上一章合在一起的。确实,这仍然是在对同一个话题做进一步的解释。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孔子说:我知道什么吗?我什么也不知道。如果有个乡下人来问我问题,我会反问他事情的终始、本末、精粗而一直推进到底。

这句话我重点说“空空如也”这个词。你应该注意到我刚才没有翻译这个词,是因为在这句话在历代都有一些异议。

在先秦时代“空空如也”并今天所谓的“空无一物”,而是形容老农诚实恳切的样子,和前面说的“悾悾而不信”的那个“悾悾”是一个意思。但汉语几千年演变下来,到了后世,“空空如也”四个字确实意思就变成了形容什么也没有的状态。

那么在这句话中该怎么解释呢?但到底是说老农,还是说孔子呢?我认为这里的“空空如也”说的是孔子。因为这样就和前面说“吾有知乎哉?无知也”呼应上了。

孔子先清空自己,然后再问老农,把事情的正反两面、开头和结尾、本质和现象、不同的立场观点、不同的说法充分吸收进来,再做周密的分析与综合比较,最后把问题的关键找到,最终给出合理答案。

子见齐(zī)衰(cuī)者、冕衣裳者与瞽(gǔ)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

孔子看见穿戴丧服的人,或者戴着礼帽,穿着礼服的人,眼睛看不见的人,跟他们相见,即便比自己年纪小,也一定会起立相迎。如果经过这些人身边,一定躬身轻步急走而过。

先解释一下开头的“齐衰”它的正确读音是zīcuī,指的是古代一种比较正式隆重的礼服。

这里看出了孔子发自内心的对人的体察和尊重。用当下流行的话说就叫“同理心”。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末由也已。”

颜回感叹:老师的道德文章,我越仰望它越显得崇高,我越钻研它越显得坚固。刚刚看它在我前面,转瞬之间又出现在我身后了。

先生循循善诱以教人,用文献学习让我更广博,又用礼来规范我的行为,我就是想停下来也不可能。让我充分发掘出自己的潜力,似乎已经能够立于某个高度,但是想要再前进一步,又不知道如何着手了。

关于“如有所立卓尔”,历代有不同的解读。有些人把理解为是颜回在说老师孔子的境界,但也有不少人认为颜回在说他自己。我查过资料以后比较认同后一种说法。

结合前面对颜回的理解只有颜渊才能说出这样的话来,把孔子的人格学养境界,描写得形象传神。颜渊深深被孔子的学识、素养所折服,这是他切身的体会。

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颜回是有这个自信的。

我们说一下颜渊。颜回(公元前年—公元前年),曹姓,颜氏,名回,字子渊,鲁国人,居陋巷(今山东省曲阜市旧城内的陋巷街,颜庙所在之地)尊称复圣颜子,春秋末期鲁国思想家,孔门七十二贤之首。十三岁拜孔子为师,终生师事之,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孔子对颜回称赞最多,赞其好学仁人。鲁哀公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去世。历代文人学士对颜回推尊有加,配享孔子、祀以太牢,追赠兖国公,封为复圣,陪祭于孔庙。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语子罕篇观点讲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