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原始社会的歌舞形式到如今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在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以生活为基础,加入丰富的舞蹈、文学、音乐、美术、杂技以及各种表演元素,构成了完整的戏曲艺术体系,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活跃在中国的舞台上。
当时古典戏曲理论界有许多人都说《小引》和北双调套曲不是孔尚任本人作品,是把友人徐旭旦的作品据为己有了。我根据孔尚任本人文集中的诗文,指出有的语句与《小引》及套曲完全相同,有的语句虽异,内容与情趣则一,所以排斥了借用徐旭旦作品的可能性。他不仅赞成,而且又写了一篇长文,提出了更多的有力证据.后来我们的论文先后发表在《河北师院学报》上,使这个论争不休的问题暂时画上了句号。接着,他又为我校阅了《蒋星煌(西厢记论文、专著目录)(-),盛情可感。
徐振贵教授不仅自己热爱中国古典戏曲,他的第二个女孩也受到了父亲的薰陶,大学毕业后,专攻古典戏曲,现已考取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俞为民教授的研究生。他们父女俩如此对古典戏曲情有独钟,当此盲目崇拜西方文艺之风劲吹之时,殊属难得。
曲阜是孔子故乡,文风淳厚,原可大发思古之幽情,但寻找资料究竟比」匕京、上海、广州要艰辛得多,信息也不够畅通。徐振贵教授完成这样一部巨著,所花的劳动远非我们所能设想。要不是他对文、史、哲有坚实的基础,要不是他对民族文化的深厚感情,此书决不可能达到现在的质量的。
承徐教授不弃嘱我写序一篇,论情论理,我都不应该推却。无奈我在古典戏曲园地虽耕耘多年,却一直在微观上徘徊,对这一部宏观的论著想赞扬一番,也感到词不达意。万不得已,就把读后的印象和感想写出来,聊以交帐。
中国古代戏剧的内涵丰富多彩而又芜杂枝蔓,探究起来颇不容易,与小说诗文的研究相比,它涉及到文史哲经诸多方面更多的问题,不但要熟悉戏剧文本,还要联系舞台艺术来立论。但由于一些古老剧种、声腔缺乏完整的资料,戏剧文物的挖掘整理又非朝夕之间能办成,再加中外戏剧异同的比较也有一定的难度,因此,目前中国古典戏曲的研究工作还不能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
回顾国内已经出版的中国戏剧研究专著,从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把握中国戏曲艺术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系统性论著是数量极少的。而且,有些研究论著也还存在着不足之处,例如材料局限,知古不知今,针对性不强;知中不知外,比较研究欠缺等等。正是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中,曲阜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徐振贵同志写成了《中国古代戏剧统论》。他在年大学毕业之后,长期在该校主讲元明清文学,给本科高年级学生开设戏剧研究选修课,给他所指导的研究生讲授戏曲比较研究课;在出版《红楼梦注释》(山东人民出版社年版)、《小忽雷传奇校注》(齐鲁书社年版)、《中国古代长篇小说史》(中州古籍出版社年版)、《孔尚任评传》(山东大学出版社。年版)之后,经过数年努力,他终于完成了《中国古代戏剧统论》的撰著任务。这是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多角度、全方位系统研究中国古代戏曲基本特征和发展规律的一部力作,观点新颖,材料充实,构思奇妙,语言流畅,在驳辩中立论,在比较中纵深开掘,读来令人耳目一新,是当前戏曲研究中的可喜成果。
我们认为,衡量学术著作价值大小的重要标志是看其是否比前人提供了多少新的资讯、新的观点和新的见解。此书不是戏剧史,不是史论,也不是戏剧作品欣赏评析,而是通论中国
古代戏剧的产生、发展、思想蕴涵、形象类型、艺术风格、人物塑造、心理机制、意境描写、民族特色、戏剧导演、戏剧表演、戏剧批评、戏剧发展、戏剧影响以及总结戏剧特征和发展规律的论著.不但在基本框架上不同于前人著述,即使在各章论述中,也大都能有自己的独到见解,观点出新,不落他人案臼,少有陈词滥调,时有闪光耀眼之处。例如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中国古代戏剧的产生和起源并非是单一性而是综合性的,并非是蜕变性而是演进性的。戏剧既要包有绘画、雕塑、诗歌、散文、小说的容量实现其审美价值的创作“一次性”,又要有音乐、舞蹈、杂技创作的舞台“二次性”,是由多种形式汇合而成的综合性文学艺术。其中许多文艺形式之产生本身就有迟早快慢之别。戏剧又并非这诸多因素的简单相加而是有机化合,却又难以对其中某种形式或因素做出精确的定量分析,这些艺术形式也不是井然有序地进入戏剧艺术园地,犹如众多兄弟姊妹长幼有序地来到同一家庭,因此不能以其中的某个成员为其起源.戏剧发生学是没有其唯一性的。同时,它又并非是像卵变虫、虫变蛹、蛹化蛾、蛾产卵那样的循环蜕变,其变化几乎没有明显可辨的蜕变周期,而是渐进演化中的“十月怀胎”,却难以遮断其艰难“分娩”于某朝某夕.难以将戏剧起源固定到蛹或蛾的某一坐标点上。